中
台 山 月 刊 299 期 |
|
本期主題:順逆不動自如如 |
|
除陋修善文/普剛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學 在以「禮義廉恥」為共同校訓的年代,重品德、明是非的人格教育主軸,使自己對人事物總要論是非對錯,最終養成自以為剛正不阿的個性,凡是覺得不公平、不合理的,總據理力爭。投入職場後,還是本著「對事不對人」的態度處理事務。在奉命行事,自己沒有犯錯,卻換來長官責難時,往往為了尊嚴,便會強硬地對抗,或許得到了少許的平反,卻讓人與人之間的氣氛顯得尷尬、關係緊張對立,乃至朋友圈愈來愈小、抱怨愈來愈多,甚至因負面情緒影響了生活作息。 隨著社會的歷練,慢慢觀察到,同樣在職場上,有些人總是苦幹實幹,卻得不到賞識;有些人似乎能力平庸,卻一帆風順。這不禁讓我對社會價值觀感到質疑,同時,自己依著我執來評斷,也造成誤判而產生偏執。直到開始禪修、聽聞佛法後,才明白:在專業能力之外,更需要天時、地利、人和來共同成就,即佛法所說的「眾緣和合」之理。 學習「止觀」,開始用心內觀,當境界來時,懂得及時「踩煞車」,先反省檢討,在當下這事件上,是否有做不足或不得體的地方?是否有更佳的解決方式?然後「握緊方向盤」,停止偏執的想法,保持正念,讓自己心平氣和、認真看待當下的事件,做出最合宜的決定與行為。 以往開車時,遇上速度較慢的車,或不遵守交通規則者,如隨意變換車道又不打方向燈,可能發生危險時,我的「路怒症」就會發作,進而情緒失控、暴怒碎唸,瞋怒心肆意地把自己變成我所討厭的那種人。 平日師父常諄諄教誨,修行第一步就是要起善念,面對境界要先練習修「止觀」,讓自己提起覺性,平息瞋恚。 歷經一次次的練習,當境界現前時,即提醒自己修習「止觀」,不要有多餘的起心動念,保持能知的這念覺性;開車上路,若遇到太慢的車,提醒自己:前方是新手駕駛,注意安全距離或儘速避讓;遇到不遵守交通規則、隨意變換車道者,則思惟:對方有急事待辦,趕快讓行或拉開距離。慢慢地「路怒症」便不再發作。 經云:「智者於苦樂,不動如虛空。」從「止觀」開始調心,順境不貪愛,逆境不瞋恚,時時覺照自心,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,處處提醒自己,讓心清楚明白能作主,以達如如不動之境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