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299 期 |
|
本期主題:順逆不動自如如 |
|
順逆作主心安忍文/見臬法師 宋代文人蘇東坡曾作詩偈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,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當蘇軾自忖修行不錯,未料卻得禪師「放屁」二字回應,於是有了著名的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」的禪門趣事。 說來慚愧,反省自己無需八風,只需要「別人一句話」也衝過了江。別人說「因為你很聰明」,便心生我慢;有人說「我只能做到這樣」,則心生不滿。即便看似有修養地隱忍著,卻止不住內心波濤洶湧地起善惡念。總期望覺性就像魔法棒,照一下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!不要執著!然後就照破了。但更多時候是不覺,或即便覺察到煩惱,善惡念兩軍交戰,卻不自覺選擇向煩惱靠攏,於是凡夫隨順了習氣,而不是菩薩隨順覺性。 理將俗反 以忍調心 世尊在過去修行時,曾有一世為忍辱仙人,當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卻不因此心生瞋恨,反而發願度化他。 多麼地震懾人心!是什麼樣的悲願,當被人千刀萬剮痛楚萬分時,在意的不是自身疼痛,沒有紅了眼的怨憎恚仇報,而是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更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發廣大願心,度化眼前傷害你的人。這是菩薩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的慈悲胸懷! 如何向世尊學習,在順逆境中都能安忍於心,成就自他的修行? 一是修忍辱。忍辱有五個層次:從初初開始只能勉強降伏心中煩惱的「伏忍」;漸漸無論順逆境都能忍耐,對佛法產生了信心,達到「信忍」;接著,對順逆境都能安忍於心、不為所動,成就「順忍」;進一步,無論外境或是心中的煩惱,皆了達是生滅虛妄,當體即空,達到「無生法忍」;最後「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」,這念心契入無為,到達最究竟的境界了,是「寂滅忍」。 自省還處於伏忍中。聽到不順己意的話時,想回嘴卻忍住不出口傷人,勉強調伏心中的怒火。有時想想,難道只有別人給我境界?自己的快人快語,不也是別人修行的境界?曾有段時間,對於別人的指責與批評,能夠忍住不反擊,努力保持心念平靜。時間久了,別人針對性的批判也大幅減少。因此對於忍有深一層體會:忍辱是菩薩行門,不是一番寒徹骨,爭得梅花撲鼻香!智慧與定力的工夫是磨鍊出來的,要能漸入佳境,自己仍需努力! 冤親虛妄 同體大悲 二是慈悲心。忍辱仙人能安忍於心,無非是發起了度化歌利王的大慈悲心。 決心重新修習七周緣慈止觀法門的那一刻開始,自覺心念已悄悄改變。慈悲是「慈能與樂,悲能拔苦」,從前習慣緣慮不善、從自我出發,修觀後改變習慣,練習布施慈悲、從利益眾生的角度出發。從前見事不如己意,容易不順眼、不耐煩,現在換位思考、學習化解眾生苦惱。修觀回向的對象增廣,開展心量,不只有緣人,更遍及過去、現在上、中、下親,長輩、同輩、晚輩,以及與他們結冤的人,甚至是非冤非親的中間人。法水滴滴潤心田,隨著心念的改變,可感覺到與人的互動,已有微幅的不同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個中變化,深覺微妙。 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,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青少年時期,這句話烙印在心底。曾經因為不知道怎麼生起大悲心,而尋求教授師小參。隨著在精舍與眾生結緣的時間拉長,深覺只有觀眾生苦,才能發起利益眾生的慈悲心,在順逆境界中打磨心性,調伏煩惱習氣,與同見同行的菩薩們共同成長,依著信解行證的修行方向邁進,一步一腳印,更覺得心中踏實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