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299 期 |
|
本期主题:顺逆不动自如如 |
|
顺逆作主心安忍文/见臬法师 宋代文人苏东坡曾作诗偈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,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」当苏轼自忖修行不错,未料却得禅师「放屁」二字回应,于是有了著名的「八风吹不动,一屁打过江」的禅门趣事。 说来惭愧,反省自己无需八风,只需要「别人一句话」也冲过了江。别人说「因为你很聪明」,便心生我慢;有人说「我只能做到这样」,则心生不满。即便看似有修养地隐忍着,却止不住内心波涛汹涌地起善恶念。总期望觉性就像魔法棒,照一下,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!不要执着!然后就照破了。但更多时候是不觉,或即便觉察到烦恼,善恶念两军交战,却不自觉选择向烦恼靠拢,于是凡夫随顺了习气,而不是菩萨随顺觉性。 理将俗反 以忍调心 世尊在过去修行时,曾有一世为忍辱仙人,当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,却不因此心生瞋恨,反而发愿度化他。 多么地震慑人心!是什么样的悲愿,当被人千刀万剐痛楚万分时,在意的不是自身疼痛,没有红了眼的怨憎恚仇报,而是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发广大愿心,度化眼前伤害你的人。这是菩萨「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」的慈悲胸怀! 如何向世尊学习,在顺逆境中都能安忍于心,成就自他的修行? 一是修忍辱。忍辱有五个层次:从初初开始只能勉强降伏心中烦恼的「伏忍」;渐渐无论顺逆境都能忍耐,对佛法产生了信心,达到「信忍」;接着,对顺逆境都能安忍于心、不为所动,成就「顺忍」;进一步,无论外境或是心中的烦恼,皆了达是生灭虚妄,当体即空,达到「无生法忍」;最后「生灭灭已,寂灭现前」,这念心契入无为,到达最究竟的境界了,是「寂灭忍」。 自省还处于伏忍中。听到不顺己意的话时,想回嘴却忍住不出口伤人,勉强调伏心中的怒火。有时想想,难道只有别人给我境界?自己的快人快语,不也是别人修行的境界?曾有段时间,对于别人的指责与批评,能够忍住不反击,努力保持心念平静。时间久了,别人针对性的批判也大幅减少。因此对于忍有深一层体会:忍辱是菩萨行门,不是一番寒彻骨,争得梅花扑鼻香!智慧与定力的工夫是磨炼出来的,要能渐入佳境,自己仍需努力! 冤亲虚妄 同体大悲 二是慈悲心。忍辱仙人能安忍于心,无非是发起了度化歌利王的大慈悲心。 决心重新修习七周缘慈止观法门的那一刻开始,自觉心念已悄悄改变。慈悲是「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」,从前习惯缘虑不善、从自我出发,修观后改变习惯,练习布施慈悲、从利益众生的角度出发。从前见事不如己意,容易不顺眼、不耐烦,现在换位思考、学习化解众生苦恼。修观回向的对象增广,开展心量,不只有缘人,更遍及过去、现在上、中、下亲,长辈、同辈、晚辈,以及与他们结冤的人,甚至是非冤非亲的中间人。法水滴滴润心田,随着心念的改变,可感觉到与人的互动,已有微幅的不同,如人饮水冷暖自知,个中变化,深觉微妙。 《华严经》云:「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」青少年时期,这句话烙印在心底。曾经因为不知道怎么生起大悲心,而寻求教授师小参。随着在精舍与众生结缘的时间拉长,深觉只有观众生苦,才能发起利益众生的慈悲心,在顺逆境界中打磨心性,调伏烦恼习气,与同见同行的菩萨们共同成长,依着信解行证的修行方向迈进,一步一脚印,更觉得心中踏实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