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9
 
本期主題:順逆不動自如如







經云:「處樂不以為歡,遭難不以為苦,利衰毀譽無增減心。」
行者在起心動念處用功,於萬境中磨鍊心性,
聞讚歎不歡喜,遇毀謗不煩惱,始終安住其心,
自能應物隨形,順逆無礙,自在人生盡光明。


不動得自在

文/見擔法師


 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開示:「佛法講『自在』,正如《心經》中的觀自在菩薩,是因『觀』而得自在,所以,希望得自在就須下一番工夫。」

精勤定課 淨化心地

  回憶十多年前,末學初調海外精舍,因四大不調、水土不服,加上諸多磨合與考驗,身心感到不調!回山參加僧眾禪七,解七日傍晚,於鹿野園巧遇開山祖師,懷著慚愧與感恩之心請法,師父教誨弟子:「平常心就是道,平日要誦《四十二章經》、《六祖壇經》、《金剛經》,不要起太多妄想,起惡念要照破,只起善念、最後連善念也不執著;身口意三業清淨是最起碼的。」最後,老和尚慈祥地望著弟子,說道:「清淨心是真解脫!」這番開示令自己畢生難忘,因為不久前同精舍法師才分享師父對他曾特別叮嚀:「清淨心是真解脫!」此句話深深烙印在心中,法喜之餘也反省自己落實得太少,沒有下一番工夫,如何得清淨解脫?

因修止觀 果成定慧

  面對生活中的順、逆境,如何涵養定力與智慧來轉化煩惱、情緒呢?從開山祖師的開示中,得到了答案—「平常心就是道」,平者平靜、常者不動;心對境時要能保持平靜與不動,才能與道相契,這必須因上努力,不斷地覺察與覺照。憨山大師云:「念起即覺,覺即照破,境來便掃,掃即放過。」要達到這個工夫可先從靜中養成,靜坐、誦經、持咒便是很好的入門。以誦《金剛經》為例,誦經時練習保持覺性,令心專注、清楚明白、不打妄想,誦經後靜坐,從有念歸於無念,心安住在覺性、清淨心上;誦經是有為法,進一步歸於無念的心就是無為法。將誦經、持咒、靜坐當成定課涵養定力,「無礙清淨慧,皆依禪定生」,有了定力就有智慧,有了智慧就能化除煩惱,將文字般若轉成觀照般若。當逆境之風來襲,除了思惟「報冤行」,知因識果、甘心甘受之外,憶持的經文便能產生力量,從八識田中現行提醒自己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!

  覺照意根不起妄念、忍心不動鍛鍊心性;進而遠離身、口業的造作,不隨之起舞,境界任它來去,煩惱自息,如此才能以平靜的心面對困難、解決問題。誠如恩師的諄諄教誨,當以善捨惡,以捨捨善,令三業清淨而得解脫。

  再者,勤修觀行亦是涵養定慧的妙方。遇到毀譽辱罵時,觀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幻有,分析聲音亦是虛妄,當下即是假、是空,篩除情緒、擷取重要訊息,思惟話語中能夠學習之處,化為修行成長的養分。

  在逢順境樂報時,往往容易長養我執,滋生貪心與慢心,這時當思惟一個人的成功,是需要眾多因緣和合才能成就,「今方得之,緣盡還無,何喜之有?」懂得「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他人」,以恭敬、感恩之心轉化驕慢的習氣,心生善念、照破惡念煩惱,進一步遠離相對兩邊,最後連善念也不執著,回到中道的實際理地。

  黃檗禪師云:「終日不離一切事,不被諸境惑,方名自在人。」在順境中遇樂不喜,在逆境中逢苦不憂;堅住正念、如如不動、處處作主,如此便能擁有因「觀」而得自在的樂活人生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