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9
 
本期主題:順逆不動自如如







經云:「處樂不以為歡,遭難不以為苦,利衰毀譽無增減心。」
行者在起心動念處用功,於萬境中磨鍊心性,
聞讚歎不歡喜,遇毀謗不煩惱,始終安住其心,
自能應物隨形,順逆無礙,自在人生盡光明。


順逆不住 直趣菩提—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
  我們修行要從這一念心上去修,不能逃境安心。假使覺得外面的境界實在是很麻煩,想要離開這個世界另外去找一個清淨的地方,始終是找不到的。要怎樣來修才能調整?就要把這一念心轉過來,無人、無我、無眾生,不要看人家,專門看自己,如同古德所說:「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」、「常自見己過,與道即相當」,如此,時時刻刻都是在磨鍊自己。

毀譽不動 無喜無憂

  修道,要經常反省自己心中有沒有無明、煩惱?如果有,馬上就要知慚知愧,進一步要對治,把它化掉。反省檢討就是覺察,覺察什麼?我們心中有一些小偷,偷我們的功德,讓我們經常失去了功德,還不知道,例如貪財、貪吃、貪睡、貪名、貪利……這就是小偷;進一步要注意到比較微細的小偷,這就不簡單了。例如聽到人家讚歎:「你這麼精進,真正是菩薩再來、菩薩應世!」看看自己作何感想?假使不知道克制、不知道反省,心裡產生我慢貢高,以為自己真的是菩薩來轉世,這個小偷就偷了我們的功德法財。又或者,聽到別人毀謗,看看自己心中有沒有起煩惱?如果起了煩惱,這個煩惱的小偷就把我們的功德偷走了。

  因此,無論聽到讚歎也好、毀謗也好,心都要保持不動,不起煩惱。聽到讚歎時要想,別人讚歎是在鼓勵自己,佛法講,「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大眾,壞事自己反省檢討」,所以聽到好的,不起歡喜心;聽到壞的、人家說我不好,也不要起煩惱。古人說:「道吾好者是吾賊,道吾惡者是吾師」,如果別人面對我們都只會說「你很不錯,什麼都很好」,所謂「好好好,送到老」,這樣我們到死了都還不知道自己的缺點,就隨業流轉去了;有人說我們不好,是在勉勵、指導我們,這是我們的良師益友,這樣一想,不但不會生氣,而且還心存感激。有了這種想法,無論順境、逆境都是助道因緣。

  蘇東坡有一首詩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,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眾生活在世界上,都是受外面環境的影響,而有種種喜怒哀樂。這念心要能做到遇到所有一切境界,都不要落入兩邊,人家讚歎我,也不歡喜;人家毀謗我,也不煩惱,能夠做得到,這念心就超越了喜怒哀樂。我們修行就是要在當下這念心來返照、落實,這樣來用功,這條路就找到了。如果連路都找不到,不知道佛在哪裡、道在哪裡,如何見佛?如何悟道、修道、成道呢?

苦樂順逆 不離當念

  道在哪裡?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」諸位聽法這一念心,一剎那都不能離開自己的覺性,一旦離開了,自己也不存在了,道也不存在了,佛也找不到了。無論修任何宗派,都不能離開當下這念心,離開了這念心,就是生滅,就是死亡,就是黑暗,就是輪迴。所以要念念分明,處處作主,這個覺悟的心要始終存在。

  明白這個道理,在順境當中也能修,在逆境當中也能修。有些人在逆境中可以修,在順境中卻掌握不住這些善因善緣,看到好的境界,就起貪愛,迷失本心;有些人覺得逆境太苦了,心安住不下來,沒有辦法在逆境中修;有些人則喜歡在逆境中修,認為苦就是功德,吃苦就了苦……其實這些都是方便。在順境中,見到好的境界不迷糊、不貪愛、不懈怠、不墮落,這就是修。我們在逆境當中,禁得起考驗、禁得起磨鍊,這念心不動不搖、不去不來;在順境中,這念心也要禁得起考驗,不動不搖、不去不來,始終念念分明,這樣哪裡還有順境、逆境?這念心安住正念,不住順逆、苦樂兩邊,這個就是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。如此修行,無論動、靜、順、逆,都沒有妨礙。

  初初開始心靜不下來,就必須先藉由修功德、修善法,來磨鍊、滋潤這個心,這是動中修。動的時候,心當中不妄想、不顛倒,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有條不紊,這念心都要作主,念念分明;動了以後,靜下來,心中也沒有昏沉、無聊、妄想,這念心始終覺察、覺照,安住正念,這樣就是動也動得、靜也靜得。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,心落到一邊,靜得動不得、動得靜不得,修行就沒有辦法成就。

  佛法是真理當中的真理,我們明白以後,就要在日常生活上來磨鍊、檢討反省。經過一段時間,這個心定下來了,真正達到風平浪靜,心境一如,就契入菩提心、涅槃心。時時刻刻安住正念,無論動、靜、順境、逆境都不離當念,這一生就能了生脫死,超凡入聖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