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7
 
本期主题:受持读诵《金刚经》






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是学佛之人经常日用持诵的定课,文字精妙而义理究竟。
禅宗祖师云:“道在平常日用处。”道在心的观照作主中,因此世尊拈花示众、着衣持钵、乞食洗足……无一不是心的全体大用。透过文字而起观照,由观照契入实相;识得平常心是道,无处不是道场,无入而不自得,即是真实领受《金刚经》要义。


生活与生命
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挚法师

  生活的意义,在觉悟断惑证真;生活的目的,在利他中圆成佛智。众生不解生命的意义与目的,在生活中追逐财色名食睡,枉度岁月而折损生命,在生老病死的苦果沉沦流转。

离欲寂静观平等

  如来悲悯众生造业受苦,因此化导众生从生活中觉悟,反转苦因、业习,进而离苦得乐,在短促的生命中,契悟无穷尽的法身慧命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尔时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”所以如来从乞食洗足,寂静无为,显现生活的真实义理,教令众生明心见性,得究竟涅?安乐。

  俗谚云:“民以食为天。”世间人贪着五味,因饮食的欲望增长贪欲,甚而增长色欲,以致造杀盗淫妄,遂令恶业果报相连不绝。所以,离苦,首先必须离欲。如来以乞食方式,教导众生饮食目的乃为除饥渴,无得多求;每日受诸饮食,当如服药,于粗精百味,心无憎爱。从饮食乃至一切日常所需,唯少欲知足,方能令心离欲寂静,于生死无常缠缚,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。

  同时,藉由托钵化缘,降伏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众生因无明生三惑,坚固我执、攀缘、嫉恚的习气,于众生境界中心生种种分别,以及爱憎取舍。乞食,面对供养者的态度,以及食物精粗杂细种种境界时,当下这念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以无住心平等次第乞食,内心始终是不动、平等、一如的庄严净土。反观众生的心境,时时在人我是非的生活中,乞求荣利富贵,乞求感情及诸事业顺遂,没于境界迷失自心;六根于五欲中谄曲,劫害生命,内心的烦恼显现于外境,处处皆成秽土。

迥脱根尘离生死

  要从众生欲望、烦恼积聚的秽土,提升为庄严净土,不是靠诸佛菩萨之力,而是在六根对应六尘之际,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。当下这念心无住无为,如如不动,了了分明,透达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就是佛心。湛旋贪欲、瞋恶的烦恼于清楚作主的无住心,“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,即是识自心源,识达与十方三世诸佛同一不二的本具自性,显现清净法身无量寿、无量光的果德。

  《孟子》曰: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”古人研究学问的目的,是将亡失的良知本心找回来。同样地,生活之道无他,任运无住生心而已。紫柏大师开示云:“我见者,无主宰中,强作主宰之谓。人见则待我而生。众生见,即循情分别,不能返照之谓。寿者见,不过贪生畏死之念也。用是观之,则《金刚经》所说‘四见’,实不在经,即在吾人周旋日用逆顺之间。”“周旋日用逆顺之间”于五欲尘劳,是凡夫生死;“周旋日用逆顺之间”于无住生心,是转凡成圣、转生死为涅?。

  凡圣转照,在一念之间。觉悟无住生心,在生活的二六时中,念念不空过,迥脱根尘,生活与生命俱同不思议、不生灭,无穷无尽,光明无量。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