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刚经》的智慧--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
编辑部整理
《金刚经》云:“尔时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”
道在日用中 随缘不变
止观的修习可以分为二种,一种是随缘修习,一种是专修。在禅堂就是专修,除了专修,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止观,怎么修呢?吃饭的时候,知道在吃饭,能吃的这念心要作主,看到好的食物,不起贪心;看到坏的食物,不起烦恼。能够作主,这个心就是定;能够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、不贪不瞋、不取不舍,这个心就是观。这样,吃饭的时候也是在修止观。
穿衣的时候也是一样,知道这个衣服是好、是坏,知了以后,能穿衣的这个心要清楚、要明白。穿了衣服以后,没有取舍,对好的衣服不起贪爱,对坏的衣服不起烦恼。行住坐卧都依据这个原则来修,所以衣食住行都是一种修道的助缘。
乃至于迎宾送客之间,看到富有的客人来了,自己生了什么心?对富贵的生活是否向往?是否羡慕?假使心不在定当中,就攀缘了;假使心在定当中,不会心生羡慕、向往,这念心就是观;心不染、心不动,这念心就是定。看到贫穷下贱的人来了,这念心又是一个什么心态?假使当下修习止观,了知这个相是一个假相,对方即使无理取闹,我的心还是不动,能知能照的这个心清楚明白。迎宾送客,这个心也在止观当中。所以,无论是穿衣吃饭、行住坐卧,这念心都有定力、有智慧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的智慧!
礼诵自性佛 定慧不二
礼佛、诵经也是一样,有能礼、所礼,有能诵、所诵。诵经的时候,能诵的这个心要清楚,心靠在经上,诵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不要想到《普门品》,乃至打其他妄想。诵了以后,这念心没有能诵、没有所诵,不要执着,就是定慧现前。假使认为诵《金刚经》可以开悟、诵《地藏经》可以消业度亡、诵《普门品》可以消灾延寿……这样就不是止观,已经起了分别、生了取舍。无论诵什么经,能诵这个心始终清清楚楚,当前一念了了分明,就是观;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如如不动,这就是止。
明白这个道理了,从早到晚,这个心都有定力、有智慧,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。定慧不二这念心,就是实相。所以,悟到这念心了,无论挑柴运水、穿衣吃饭,心始终都在禅定当中,这就是“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”,达到这个境界,随起一念,真正能够放光动地。
修行的目的是契入菩提、涅?。菩提心,就是我们的清净心。所谓“念佛有个自性佛,诵经有卷无字经”,念佛和诵经都是在对治我们的烦恼、无明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心当中有一卷无字经──本具的觉性。
世尊〈付法偈〉云:“法本法无法,无法法亦法,今付无法时,法法何曾法?”也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: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”,无为法在哪里?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个觉性,一念不生就是无为法。
释迦牟尼佛说了无量无边的法,到最后自称没有说一法,这是什么道理?能所俱空!如果执着自己说了很多法,就有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,心就迷了。说了以后一念不生,没有一句佛法可说,这就是无为法;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,没有一个众生可度,为什么?如果逢人便道,就是有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,心当中就有无明烦恼、贡高我慢。释迦牟尼佛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,却说没有度一个众生,因为佛的心始终安住于无为法,无为法才是真正的佛法。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