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4
 
本期主题:自信不离自性







 

自信不自傲,谦卑不自卑

文╱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綦法师


   在人生的旅程中,会结识各式各样的朋友。有些人博学多闻,有些人风趣幽默,有些人乐善好施,有些人则汲汲于功利。在面对人生的挑战时,一般人所呈现出的态度不外乎“自信”与“自卑”两种。

自信与自卑

  一个有自信的人,做任何事都充满希望与热忱,即使遇到困难,依旧勇敢面对,积极排除万难达成目标。能与这样的人共事,也能获得鼓舞;就算最后失败了,也能乐观看待,从中汲取教训。反观自卑的人,表现通常较为悲观,常常觉得自己不如他人,因此,做事时畏首畏尾,犹豫不决,遇到困难时容易打退堂鼓。和这样的人共事,常会感受到低气压,即使成功了,也难以有成就感;假使失败了,更让人觉得挫折、沮丧,欲振乏力。

  同样是有自信的人,有些人表现出骄傲自大,轻视他人,因而草率行事,令人生厌;但有些人谨慎小心,广纳意见,让大众都有信心面对各种挑战与瓶颈。同样是自卑的人,有人表现得抑郁寡欢,心中总是存在阴影;但是,有人却能积极努力,弥补自己的不足,最终出类拔萃。

  这不同的表现,其中的关键就是对“自性”认识的差异。自性就是“觉性”,“觉性”不外“觉察”、“觉照”与“觉悟”。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的道理,如果能有这样的认知,自然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。

信心与智慧

  俗话说:“要怎么收获,先那么栽。”今世有庄严的相貌、事业成就、左右逢源,都是由于过去的播种,布施修福、供养三宝,再加上今世的努力而得。然而,假使今世不培植来世的因,未来感得事事不如意的果报是可预见的。所以,当福报、顺境现前时,骄慢自高,目空一切,失去了“觉察”力,不但会减损自己的福报,更会阻碍自己修福、培福的机会。同理,自卑的人若是走不出“自己不如他人”的阴影,甚至嫉妒他人,自怨自艾,一样是失去了“觉察”力,让自己无法在因上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
  运用觉察力,觉照自己“倒果为因”、“刚愎自用”、“虚荣”、“憎恨嫉妒”的念头,修正为“知因识果”、“广纳雅言”、“谦虚”、“乐观进取”,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信。

  《大般涅?经》云:“若人信心无有智慧,是人则能增长无明;若有智慧无有信心,是人则能增长邪见。”佛经上记载,释迦族人因为对琉璃王轻蔑,而遭到亡国的厄运。历史上,张仪也因为对自己的自信,而能破六国合纵,助秦王统一天下。

  自信,来自于对自性的认识。因为有自信和智慧,再加上过去生的福报,而能成就一番事业。由于深信因果的道理,就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。这一分改变的动力,就来自于自性的觉察力、觉照力。修行人更因为相信佛法,以觉察力、觉照力,鞭策自己反省检讨、改过忏悔,而在菩提道上精进不懈。因此,自信不离自性,不论世出世间法皆然!



单元首页